1、新舊系統的對比
其實在早前,戴姆勒就推出了一款制動輔助系統Active Break Assist 3,這款輔助系統主要應用場景為高速公路,在行駛時,可以識別前方行駛緩慢的車輛或者靜止的障礙物,如發現上述物體,系統就會啟動制動系統,能夠及時減速或停車,降低發生事故的概率。而本次發布的新系統,就集成了之前Active Break Assist 3的升級版——Active Break Assist 4(簡稱ABA4),較升級前的系統,ABA4增加了城市交通的應用場景,可適應城市內復雜的交通環境,除了正常的障礙物識別之外,還能夠識別和監測路面上的行人和自行車,對突然出現的障礙物進行及時反應。
ABA 4上裝有雷達,可檢測到卡車前方250米以內的汽車和障礙物、80米以內的行人、以及160米以內的非機動車輛,輻射角度為120度,不過這些都是理論上的數值,具體情況要視使用場景和環境而定,路況、天氣等外部環境因素的不同也可能對其產生影響。
除了升級后的制動輔助系統ABA4之外,戴姆勒在整個系統中還加入了Sideboard Assist輔助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彌補一般制動輔助系統只能對前方障礙物發揮作用的局限。Sideboard Assist輔助系統在副駕一側的后橋前方安裝了兩個短程雷達傳感器,可覆蓋卡車周圍的整個區域的行人、車輛及障礙物監測,極大減少了司機在車輛轉彎時由于車輛側面有盲區而造成的事故。加裝的傳感器可以有效監測路面上的行人和自行車, 如果傳感器在該區域中檢測到了車輛、行人,駕駛員會收到提示,并且該系統會自動做出反應進行積極制動,從而更大程度上規避風險、預防事故。
2、智能的自動制動系統真能預防事故嗎?
除了戴姆勒之外,現在已經有很多汽車廠商開始做一些制動輔助系統了,這些系統在原理上跟戴姆勒的 ABA系統差不太多,都是通過使用傳感器來監測路面的障礙物等方式,讓車在緊急情況直接自動進行汽車制動控制,從而減少發生事故的概率,這種方式真的合適嗎?
(1)傳統輔助系統和智能輔助
一般來說,傳統汽車上的制動輔助系統都僅僅是一個司機控制為主的輔助工具,這種系統可以從駕駛員踩制動踏板的速度中探測到車輛行駛中遇到的情況,比如,當駕駛員在緊急情況下迅速踩制動踏板,但踩踏力又不足時,此系統便會協助其進行緊急制動,可以在不到1秒的時間內把制動力增至最大,縮短在緊急制動的情況下的剎車距離。總體來說,還是需要駕駛員先做出反應,制動輔助系統才能幫助止損。
而現在汽車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制動輔助系統的功用也越來越智能,由于添加了諸多傳感器,當汽車發生危險時,系統的智能化會促使其積極采取制動操作,比如前方突然出現障礙物,如果司機沒有任何反應,系統就會自動進入制動操作狀態,讓車輛減速或停下。以戴姆勒這款Sideboard Assist & Active Brake Assist 4為例:
在行駛環境下,如果有行人從路邊突然出現,該套系統可及時作出反應,向司機發出警報的同時,積極制動;當然,司機發現情況后,也可跳過這套程序,自主制動減速。
戴姆勒的系統雖然在制動方面增添了“駕駛員選擇跳過系統,手動操作”,但優先級最高仍是“系統自動制動”,除了戴姆勒,無論是傳統汽車還是互聯網汽車,很多的汽車廠商在制動輔助系統這方面,為了讓車更加的智能、安全,都選擇了優先讓機器來決定什么時候該減速或停車,而不是優先讓駕駛員來判斷。客觀來講,這樣的方案在自動駕駛發展程度尚不是十分成熟的今天,難免有些急功近利。
(2)現階段還需要駕駛員的經驗
首先,技術不成熟。自動規避危險的方向是好的,但是,由于交通環境因素十分復雜,機器做出的自動制動并不是萬無一失的。一個有經驗的老司機曾經舉過一個例子:
一個駕駛員駕駛車在高速公路上以超過百公里的速度行駛,突然前面道路上出現貓狗等動物在路中間,這個時候,駕駛員一定不能選擇剎車或者打方向,只能撞上去,這樣才是最能保障安全的方式。
由此可見,在如上述這種特殊場景中,制動系統如果自動的識別障礙物并減速停車,在車速百公里的高速公路上,就很有可能造成后車追尾等更嚴重的事故。
其次,普及程度低。目前完全智能的行車制動系統離普及還有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的話,假如前車是帶有智能系統的車輛,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機械化的處理了問題,就會給后面又駕駛員操作的普通車輛造成困擾。這個問題還得等汽車制動輔助系統智能化、標準化、普及化之后才能解決。
制動輔助系統的智能化確實是一項科技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但是目前階段來看,脫離駕駛員的經驗和操作,并不一定可行,戴姆勒在這項技術上添加了人工操作選項,可能也是出于該技術現階段“不靠譜”的考量,畢竟從現在來看,人在某些方面的應變能力是優于機器的。
相關鏈接
http://www.sunsut.com/ask/63.html
http://www.sunsut.com/ask/61.html
http://www.sunsut.com/ask/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