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在2018年過去的三個季度里,我國智能快遞柜依然保持迅猛增長趨勢,主要企業設立智能快件箱達到25萬組,箱遞率在8.4%左右。另有報告預測,到2020年,國內快遞柜市場規模將接近300億元。
智能快遞柜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獲取資本市場的較大關注與投入,與快遞行業有很大關系。眾所周知,電子商務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快遞行業的跨越式發展,雖然目前井噴期已經趨于緩和,但依然保持較高增速。而海量快遞包裹卻給快遞物流提出了巨大挑戰,其中配送環節就是一大難題。
為降本增效,快遞行業正在利用物聯網技術以及物聯網卡加速引入智能科技,無人機配送、智能分揀機器人、智能倉庫等應用而生,而在配送需求市場的擴張以及壓力的驟升催生出智能快遞柜。
從智能快遞柜本身來看,其針對“最后100米”痛點,一方面減輕了快遞員的配送壓力,提高了投遞效率,另一方面也讓簽收時間更加靈活可選,在貨品安全上也給予一定的保障。正是這些優勢,讓智能快遞柜短時間內發展起來并占據市場份額。
但是,這條路并沒有想象得那樣順風順水。諸如用戶不理解不買賬、運營方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問題一直阻礙著行業的前行。
用戶為何不理解不買賬?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原本主張提升效率的智能快遞柜對于用戶而言并不完全便捷。快遞員為了方便,不聯系買家,直接將快遞投放到快遞柜,這種做法也引起了一些網友的反感。
此外,目前不少快遞企業的做法是收取一定費用,此前“豐巢快遞柜收費”話題就曾引起業界的強烈爭議。如今,“雙11”在即,業界紛紛傳出快遞柜要收費了、要漲價的消息。有業內人士表示,本就爭議不斷再加上雙向收費,智能快遞柜未來的路恐怕不會好走。
物聯網卡交易平臺表示,隨著物聯網技術以及物聯網卡的發展,智能快遞柜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們提供便捷,但是至于智能快遞柜未來的發展是否坎坷,還需要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