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0 14:21 物聯網 農業
近十年被稱為物聯網時代,全球商機上看1.5兆美元,各行各業紛紛投入資源做數字化發展,而臺灣農業在研發技術占有優勢上,是否能跟上這股趨勢,結合跨領域知識,升級成4.0智慧農業?農委會提出“蝴蝶蘭、種苗、菇類、稻作、農業設施、溯源農產、海洋漁業、養殖漁業、家禽和生乳產業”等十大產業作為先驅,并結合“智農聯盟、智慧設施和技術整合平臺”作為發展策略。此外,信息產業則從不同角度出發,強調數據搜集、分析的重要性,還得再配合穩定的收入與消費者習慣的改變,臺灣農業才有走向智慧的可能。
對于臺灣農業現況,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指出,面對極端氣候挑戰、營農風險偏高,加上耕地零碎,從農者多以小農、兼業農為主,穩定供貨能力不足等問題,在在凸顯臺灣農業發展困境;上述狀況下,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也難達成對等,使得整體產業無法快速因應市場變化。
舉香蕉為例來說明,日本消費者普遍認為臺灣農產安全且質量良好,也能給出訂單,但臺灣以小農為主,單一農戶難以負荷兩個貨柜的供應量;若集合不同農民,其出貨的品種和質量又不盡相同,導致海運到日本要進行催熟時,產生極大差異。而日方以小家庭為主,購買需求以兩到四根同質量、大小的香蕉為主,這就造成生產端和消費端巨大的落差。且臺灣在生產后端的冷鏈運輸有待改進,一旦整體質量無法提升,價格就很難跟著水漲船高,連帶影響了農戶收入。
因此,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農政單位期盼智能科技的研發、跨領域應用等,能提升農業經營效能、穩定農產產銷能力等,好解決現有的問題。目前也擬定了“蝴蝶蘭、種苗、菇類、稻作、農業設施、溯源農產、海洋漁業、養殖漁業、家禽和生乳產業”等十大項目,作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標的。
不過智慧農業到底是什么?僅是相關科技的研發嗎?農委會曾行文指出,現行的《智慧農業 4.0》計劃,定位為“智慧生產”及“數字服務”。就是從人、資源及產業三方面進行優化,透過“智農聯盟”來推動生產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設施物聯網和共通信息平臺來改善生產環境,以及后端銷售數據的搜集與模塊建立等。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傳感器、智能裝置、物聯網及大數據的導入,來讓農業產銷模式進行轉型。
而據國際數據信息公司(IDC)統計,今年全球就有70億臺智能裝置、近一半的人口生活與物聯網相關,代表著這股全球性的物聯網發展,近幾年呈現爆炸性的成長;而其中,亞太區就占了將近四成,農業上的應用更是排行前三名,無論作物控管、產量控制、育種技術、病蟲害監控等相關技術都有十分顯著的成長與應用。
順應這股趨勢,回歸到實質做法上情形為何?從農二十多年的凌誠科技經理陳泰安指出,以往臺灣的農田管理多著重“經驗”,不重視數據的累積。但像他作有機,一年得要應付一次有機驗證,田間紀錄等相關數據成為必需,還得提供二維條形碼,讓產銷履歷中的信息得以清楚呈現給消費者。一來更各項資材花費、用藥更精準,并可計算最適合生產量和售價來節省成本,二來不斷累積的大數據,也可作為“經驗”傳承下去,讓入門者更快上手,更輕易讓農家與產銷履歷介接。
在亞洲國家方面,韓國有畜牧業者在牛只身上裝設計步器,來計算母牛的踏步數,因為“發情時踩踏數會提高六倍”,利用監測就可精準判讀恰當育種時機,讓每只牛一年平均多貢獻4300元人民幣。日本有業者則推出“移動牛溫惠”,將傳感器植入母牛體內,每五分鐘監測一次溫度,以此來測出生產征兆,減低業者負擔。而擁有許多知名酒莊的越南和泰國等,更是各自有業者分別透過陸地機器人來采集土壤、水質等信息;無人飛機配備氣味傳感器,來判別空氣中的化學物質,再搭配大氣、風速等資料,做完善的生產管控等。
對于智慧農業的發展,IDC研究員顏蘭心指出,國際趨勢都是走向數據知識,在收集跟判讀兩方面都逐漸自動化,因為物聯網賦予傳統產業不同的想象,是非常強大的工具,不僅能幫助決策管理,也能將有限資源做高效率的利用,就端看官方和間如何配合與推廣。“技術有了,觀念也要與時俱進。”智網聯盟總網會長張善政也強調,臺灣消費者就是覺得東西又要便宜又要好,愿意多花點錢的心態還不夠普遍,因此正常的商業模式起不來,產業就得靠政府補貼。但這不是正確的方式,就像物聯網的應用不能一直期待農委會祭出補貼。因此應該告訴廣大的消費者,“一分錢一分貨”。有了觀念的扭轉,才能讓智慧農業的商業模式一起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