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2 11:57 制度建設 物聯網 產品技術 調整 優化
我國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提出了“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科學地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而當前的健康衛生管理工作主要還是集中在患者發病后的治療,即“已病”層面,而對于在發病前的“未病”和“欲病”階段缺少預防和監控,往往在治療過程中由于前期健康數據的缺失,對某些慢性病的持續治療效果和恢復程度難以判定。
物聯網健康管理設備作為智能硬件,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有效的健康指導和疾病監測情況,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加大,物聯網等相關技術的進步,都刺激了智能醫療市場的發展。智能健康產品目前主要以內置傳感器監測身體信息,并將數據在云計算平臺只能處理,因為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因此面對復雜病況時可能會產生誤差,影響檢測結果。
以市面上最常見的智能健康手環來說,一個人因為手頭有工作,上臂擺動就會被計算成運動步數,但是并沒有發生位移,這就導致結果不準確,影響了產品性能,久而久之會被人們認為是無用的產品。智能健康管理設備如果不能提高數據測量的精度,就不能保證監測結果分析的說服力和有效性,不僅不會對用戶進行科學的健康管理,甚至起到反作用影響身體健康(如數據錯誤導致不良習慣從而引起額外的并發癥)和疾病的預防及診斷。
同時,人們意識到良好習慣預防疾病的重要性,對健康管理產品的需求度逐漸增加,未來家用醫療健康設備將會是人類貼身必備的保護衛士,其監測管理的健康數據涉及到個人隱私。然而目前智能醫療相關制度不夠完善,行業發展不夠成熟,因此沒有統一的安全標準,用戶的自身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尤其需要將身體參數以及電子病歷等上傳到健康服務云平臺處理分析,更是存在著暴露信息的隱患。用戶信息泄露可能會被相關不法分子利用,給用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必須在建立相關條款協助有關部門大力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對產品本身的技術開發也要加以調整和優化。
物聯卡之家資訊指出,智能終端通常使用無線信道進行通信,而無線信道也不能通過物理上的安全措施進行防護,智能終端在分布上又是分布式系統,所以當分布在容易被監聽的物理位置時,如醫院、療養中心等公共區域,甚至在家里的私人區域中,發射的無線信號就很容易被攻擊者監聽。例如實時采集心跳、血壓等人體生理數據的智能采集終端發射的數據信號就很有可能被附近非授權的接收裝置截獲,從而破解出患者的個人信息。
因此,智能終端的機密性要求必須能夠保護存儲在采集設備上的數據。并且能夠解決在物理通信安全上的缺陷問題等。機密性的關鍵是身份認證,認證能確保發送者的身份。通信的機密性一般可以通過加密方式來實現,因此加密算法應用于自動化的節點交互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