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支撐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主要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兩大支柱。在房地產、金融等傳統主導產業對于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明顯減弱甚至產生副作用的情況下,伴隨國家在財稅、金融、科技等優惠、傾斜和支持政策的落實,物聯網可以作為一個全新的、潛力巨大的經濟增長點,在刺激經濟、解決就業的同時,也可以為我國建設一個效率更高,更為智能化的社會運作平臺,大幅度提升國家運行效率和抵抗危機的能力。同時,物聯網還可以助力節能減排的實現,從而真正實現一個健康、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物聯網技術通過技術變革,可以實現經濟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幫助快速發展高科技、低能耗、輕污染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因此,物聯網成為本世紀推動經濟快速發展、資源合理配置、環境保護、提高生活質量的助力器。
但是,物聯網產業,由于其涵蓋的產業之多,應用領域之廣,其發展水平難于界定。此時,一個系統的、科學的、全面的指標體系呼之欲出。指標體系可以比較綜合的涵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各項指標,并結合其產業特點,將其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上的多數產業都包括在內,使得水平的測定更加全面和完整。
中國的物聯網發展正處于成長階段,而且各地開花,各地區的主要城市都爭相進行物聯網發展的規劃和布局。但由于我國物聯網產業鏈尚不完善,各城市的物聯網發展基礎和信息化水平等都各有不同,如北京、上海和無錫的水平就較高,其他城市的水平較低,如果不進行有效的整體規劃布局,只是盲目投資,就會出現物聯網的重復建設和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物聯網要想實現有序的發展,我們就需要對各城市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得出可靠的程度數據,來衡量各城市發展物聯網產業的優勢所在,這就為其制定發展目標和重點提供了基礎也為國家在物聯網全國的布局上提供依據,以實現“錯位競爭,網絡集成,重點突破,協同發展”。
國內最大的物聯卡交易平臺:物聯卡之家(www.sunsut.com)指出,總體看來,我國物聯網研究基本上與世界同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以應用為指導的發展路徑。各科研院所的研究也使得中國在技術、標準、應用等方面,與國際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使得中國在物聯網未來的發展中有了占有一席之地的可能。但在物聯網產業化所需要的相關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如傳感器核心芯片上我國的研究尚有不足,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及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因此,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進一步促進物聯網技術的發展:
首先,構建利益與風險共擔的產學合作創新機制。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高風險、高收益同時并存。現階段,應當逐步建立產學研合作創新收益與風險共擔的責任制度,實行分階段、分層次分解風險責任,誰決策誰負責,誰投資多誰收益大,誰影響了項目進度誰負責,誰掌握項目主動權誰負責。物聯網企業可以把高校和科研機構向市場方向和生產領域推進,與它們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在分配中減少先期技術轉讓費預付的金額,采取提成、技術持股、技術入股的分配方式,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收益與物聯網企業的經濟效益掛鉤,進而減少企業的風險壓力。同時,高校和科研機構也可以把物聯網企業向研究開發的源頭推進,讓物聯網企業盡早參與研究開發,分攤研究開發費用,分擔創新風險。
其次,廣泛引入風險投資基金。由于高科技成果轉化具有高投入性,而我國高校普遍存在高科技成果技術研發經費短缺的狀況,導致很多中小型物聯網企業在起步階段舉步維艱。而引入風險投資基金,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由于風險投資著眼于企業的發展前景和資產增值,是一種長期的、具有高風險的權益投資,所以投資者應積極參與風險企業的經營管理,為其提供盡可能的幫助,在風險企業取得成功后,通過退出渠道獲得高額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