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5 11:17 物聯網 人與自然關系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始終是哲學上的一個重要命題。史前文明時代,人們崇拜自然;農業文明時代,人們開始改造自然;工業文明時代,人們逐漸征服自然;后工業文明時代,人們考慮的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不斷沖突、改善和變化中發展。
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同樣面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一方面物聯網通過傳感設備和和無線通訊技術等,將萬物與人相連,實現任意物、與人與計算機之間的傳感與互動,這將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改善;另一方面大量的傳感設備、通訊設施進入物理世界,可能造成環境承載能力失衡或環境污染,同時巨大的能源消耗、能源污染也可能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傳感設備事實上消耗著大量的電能,排放著無以計算的二氧化碳。有研究指出,如果把數據中心看成是一種行業,在電能使用方面,美國的數據中心已經接近第五大行業。同時,一個美國企業的數據中心,其電力消耗占企業營運成本的15%-20%。而根據國際電聯預測的數據,未來世界是無所不在的物聯網世界,到2020年將有20萬億傳感器為地球上70億人口提供服務。毫無疑問,這張巨型的物聯之網需要海量的數據計算和處理,若污染問題和能源消耗不能得到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的困境在物聯網技術發展的道路上是不容忽視的。
國內最大的物聯卡交易平臺:物聯卡之家()指出,發展物聯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人類社會的整體效益,方便人們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實現減排降耗的低碳經濟。物聯網應用過程中如何提供性價比高的產品與服務,減少不必要的損耗,成為投資物聯網項目的關鍵。在公共領域,要從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角度出發,進行社會成本效益分析,從而獲得社會整體效率的提高。在商業應用領域,要本著從節能減排效果角度出發,采用投資-收益一負責的原則,積極促進物聯網技術在商業領域中的推廣。在物聯網應用計劃和項目投入之前,都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成本效益分析,己達到社會整體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和重復建設。
從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角度看,要注重其技術創新的同時進行物聯網產業基礎設施的建設;物聯網產業不斷的發展可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拉動經濟增長、提高就業率等優勢。從政策推出角度,在新時期不斷的實踐馬克思主義,在實際中運用科學發展觀,針對市場需求,推出各項依據我國具體國情物聯網經濟發展的扶植政策。我國發展物聯網產業可以極大的縮小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為我國經濟改革注入新的內生動力,也為我國各級政府成功實現新時期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宏偉目標提供有力武器。
另外,積極推進物聯網操作系統及產業生態的布局。加大對我國物聯網操作系統研發及產業化的支持,積極打造產業生態,推動物聯網操作系統的成熟及在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等物聯網終端與設備中的應用。支持國內相關企業開展開源項爵,建設開源社區,建立開放應用+開放硬件的生態模式。例如,在農業領域,從田間地頭的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節水灌溉和農機定位耕種,再到農產品的收割、晾曬、儲備各個環節,物聯網支撐著新型農業生產手段的應用,推動大田耕種精準化、園藝種植智能化、畜禽養殖高效化,促進形成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和組織形態。在能源領域,借用能源管理虛擬化,以大數據建立動態能效模型,對峰谷電力消耗精確定位,實現錯峰調谷,對大型工業園區,僅照明能耗優化一項即可下降30%。